今日
要闻
2025/10/21
星期二
农历 八月廿十
引言
古树名木,承载着千百年来的自然演进与人文故事,是无可替代的“绿色国宝”与“活化石”。
如何系统、科学地保护它们,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5年,我国古树名木保护事业迎来了里程碑事件——《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800号)正式颁布,并于3月15日起施行。
《条例》明确规定:
全国绿化委员会每10年组织一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
这意味着,从今年起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已成为一项法定的国家行动。
新政对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然而,传统的调查方式,能否承载起这份沉甸甸的期望?

现实之困 | 破局之路 | 辉煌战绩 |
【寻找难】:古树散落在深山老林、村头巷尾,仅凭旧地图和口头描述,寻找和确认一棵树如同大海捞针,耗时费力。
【识别难】:普查人员并非全是植物分类专家,面对形态相似的树种,极易发生误判,影响数据的科学性。
【调查难】:传统的纸笔记录方式,在野外效率低下,数据返工后还需人工录入电脑,环节繁琐,错误率高。
【管理难】:海量的调查表格汇总后,审核工作量巨大,数据整理和分析缓慢,难以快速形成有效的保护决策依据。
这些痛点,在贵州这样山地丘陵占比极高的省份,显得尤为突出。


现实之困 | 破局之路 | 辉煌战绩 |
面对挑战,贵州省选择先行先试。
2024年,贵州省林科院姜运力老师便携手北极花团队,率先启动了第三次古树名木复核调查工作。
共同开发了“贵州省古树名木复核调查系统”(含专用APP与网页管理端),为全省的古树名木打造了一份精准的数字档案。

这套系统如同为普查员配备的“智能外挂”,精准击破了上述所有难题:
精准导航,解决【寻找难】
APP内置电子地图,集成了历史调查数据,每一棵已有记录的古树都清晰标注。
普查员可实现一键导航,快速抵达树下,彻底告别盲找时代。


AI识树+专家支持,解决【识别难】
遇见不认识的树?打开APP的AI拍照识别功能,即可获得初步树种种类的判断。
若遇疑难杂症,还可一键提交,请求后端鉴定专家在线会诊,极大提升了树种鉴定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智能填表与离线操作,解决【调查难】
系统自动匹配古树编号、模糊检索树种名称,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同时支持无网络环境下调查,数据采集效率呈倍数提升。


云端同步与在线审核,解决【管理难】
所有调查数据实时或联网后同步至云端管理平台。
审核人员可在网页端进行逐条或批量审核,一键完成,管理效率发生质的飞跃。

现实之困 | 破局之路 | 辉煌战绩 |
科技赋能,效果立竿见影。
在系统投入使用后的一年内,贵州省古树名木复核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5年9月,全省已完成近8万株古树名木的复核调查。
累计新发现古树2500余株,修正树种名称6600余株,调整古树等级5400余株,核准地理位置信息28000余株。
与传统调查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整体提高了约80%。
这不仅是一次高效的资源摸底,更是一次高质量的数据校准,为后续实施科学、精细的保护措施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石。
结语
《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标志着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而贵州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政策引领+科技创新”是应对新阶段挑战的最优解。
贵州省通过引入数字化工具,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本省的普查任务,更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工作模式,为全国即将全面铺开的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提供了宝贵的“贵州经验”。
守护每一棵古树
就是守护一段鲜活的历史
未来
北极花团队
将继续以科技赋能
推动古树名木保护事业迈向
更加精准 高效的新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