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方案
产品中心
应用平台
经典案例
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古树名木复核调查APP助力贵州省高效推进古树资源核查

来源:青远生态发布日期:2025/09/29 10:00:00


引言



为全面摸清古树名木资源本底,提升保护管理的精准性与效率,贵州省于2024年在全国率先启动第三次古树名木复核调查工作。


基于【北极花APP】定制开发的【贵州省古树名木复核调查系统】,由一线调查人员使用,具备导航找树、AI树种识别、专家在线鉴定、自动匹配编号与模糊检索等实用功能,实现了从野外调查到数据审核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极大提高了调查效率,并建立起完整的古树名木数字档案,真正实现以科技为保护管理赋能。


截至2025年9月,全省已完成近8万 株古树名木的复核调查,累计新发现古树2500 余株,修正树种名称6600 余株,调整古树等级5400 余株,核准地理位置信息28000 余株。与传统调查方式相比,工作效率整体提高约80%


在精准数据支撑下,贵州创新推出【全域统保】机制,为全省古树提供高额风险保障,并同步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为全国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经验】。


古树名木复核调查工作照 韦兴桥  摄


以下内容转载自国土绿化公众号


在贵州的苍翠山野间,一株株跨越千百年的“绿色活化石”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们不仅是自然与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生态引擎。面对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的资金短缺、管护难等问题,贵州省作为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勇于创新,率先探索出一条“法治为基、保险托底、产业反哺”的新型保护路径,为全国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贵州方案”。

制度创新“全域统保”开启古树保护新篇

省级统筹,实现应保尽保。2024年,贵州省创新推出古树名木全域统保机制,采取“省级财政承担保费、统一投保”的模式,花费850万元保费为全省13.75万株古树名木提供总保额高达37.2亿元的风险保障。这一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古树保护从传统的“被动救治”向“主动保障”转变,真正实现了“树有人管、损有所赔”的闭环管理。与传统保护模式相比,通过规模化投保,显著降低了保护成本,单株年均保费仅62元,以极低的成本实现了广覆盖、高效益的政策目标。这不仅减轻了地方政府和基层管护单位的资金压力,也极大地提升了古树保护的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双险种设计,全面覆盖风险。贵州省创新采用双险种结构,既保障树体本身,也覆盖第三方责任。古树名木救治保险覆盖自然灾害、病虫害等导致的施救费用,以及古树名木死亡的处置费用,赔付限额为每株5万元,特大灾害单株古树最高限额赔付为60万元;公众责任保险则保障因古树造成的第三方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赔付限额为人身伤亡每人50万元、医疗费用每人5万元、财产损失每人10万元。这种双保险模式实现了“树体”与“人身财产”的双重保障,既保护了古树资源,也维护了群众利益。同时,制定《古树名木保险工作指引》,明确出险理赔流程和需提交材料等内容,便于基层开展报险理赔工作。

理赔实效“双保险”织就救护与民生防护网

高效理赔,彰显保险价值。自统保机制运行以来,贵州已处理各类古树保险案件800余起,赔付金额超1200万元,赔付率高达145%。这一数字体现出保险机制的高效运转及其在古树名木保护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织金县一株千年银杏因病虫害严重长势衰弱。通过保险理赔程序,迅速获得19.7万元赔款,用于病虫害治理与树体复壮,成功挽救了这棵“绿色活化石”。救治复壮险有效解决了以往申报复壮预算周期长、救治不及时的难题。

盘州市亦资街道“红军槐” 王丹  摄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一农户因古树倾倒导致房屋损毁。保险公司在接报后24小时内完成1.4万元赔款支付,既修复了房屋,也增强了群众对古树保护政策的信任与支持。目前,保险机制已成功救治古树1300余株,并对200余户群众因古树造成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真正实现了“树保得住、人安得心”的双重目标。

分级响应,优化理赔流程。建立快速响应理赔机制,要求地方发现险情后24小时内报险,承保公司组建专业队伍及时进行查勘。根据损失程度实施分级施救:1万元以下小额案件采用快速理赔程序,由县级组织施救;1万—5万元案件由专业机构编制复壮方案,县级监督实施;5万元以上重大案件实行省级审批,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支撑体系法治与科技的双重保障

法治基础,提供制度保障。保险机制的顺利运行,离不开法治的坚实支撑。贵州早在2019年制定《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时,便将古树名木救治复壮应当纳入政策性保险写入其中,为古树名木投保提供法律依据。各地积极落实法治实践。丹寨县推行“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借助公益诉讼推动古树群修复,兴仁镇岩英村楠木群经司法介入重焕生机,成功入选“全国最美古树群”,体现出法治手段在生态保护中的关键作用。法治的介入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科技赋能,提升管护水平。科技手段为保险机制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贵州省自主开发管理系统及移动调查终端app,启动古树名木复核监测普查,为实现古树名木应保尽保提供数据支撑。凯里市在舟溪镇情郎村试点推行“楠木古树司法保护令 警示案例二维码护林”保护模式,将司法保护令与二维码融合,扫码即可查看破坏古楠木的真实案例,以直观震撼的方式增强警示效果,为情郎村百年楠木古树群筑牢“数字法治屏障”。

科技的应用让古树名木保护更加精准、高效,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贵州省各地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六盘水市联合国家林业草原古树研究中心为古树定制专业化“体检套餐”,全面提升古树保护的精细化管理水平与科技含量。丹寨县为1482株古树配置“电子身份证”,实施无人机巡护;长顺县对“中华银杏王”建立网格化巡护制度,开展定期技术检查,加装避雷针与防护栏。

2025年,贵州省成功获批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全流程质量控制试点。另外,贵州省将结合普查开展古树等级鉴定模型构建、健康模型与早期诊断技术等研究,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价值转化生态资源激活乡村经济

产业带动,实现良性循环。保险机制不仅为古树提供风险保障,更为其背后的生态价值转化提供稳定预期。贵州省多地依托古树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创产品等产业,实现了“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盘州市妥乐村依托262株百年银杏,年采收银杏果60吨,加工为茶饮与保健品,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130户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4500元。六枝特区岱瓮村以千年杨梅树为核心,新植杨梅林3000亩,依托电商平台推广杨梅酒,年销售额达150万元,带动300余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5000元。天柱县中寨村村民开发利用古青冈树落果,每季可为村民带来8000余元收入,较开发前实现显著提升。

文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保险机制的存在,让文旅产业发展环境更加稳定。贵州省积极推动古树名木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镇远县报京村以千年榉树为文化核心,举办“三月三”非遗节庆,融合讨葱定情、芦笙比赛、农耕体验等活动,单场线上直播点赞超10万次,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

福泉市依托千年银杏,打造金秋旅游热点,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民宿及农产品销售同步增长。龙昌镇卧龙樟独木成林,配合龙井泉水与民俗仪式,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榕江三宝侗寨借力“村超”赛事人气,在古榕树下开展长桌宴、侗族琵琶歌传唱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流量的有机结合。

凯里市情郎村以古闽楠树为生态背景,改造建成楠风民宿,游客可在自然与人文交融中体验苗乡风情,自2025年春开业以来,已成为区域文旅新亮点,带动沉寂村落重现活力。

贵州省通过创新古树名木保险机制,以“全域统保”推动保护工作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保障”,不仅守护了自然遗产,也助力乡村振兴,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杨文兴

来源:《国土绿化》杂志


上一篇

《双节同庆|“北极花” 伴科研人护山河,祝祖国繁荣、人间团圆!》

下一篇

「祝贺」长青保护区成功入选《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自然教育优秀案例》